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墨脫縣林業和草原局獲悉,2023年8月,西藏蘭科調查隊在墨脫縣雅魯藏布江邊發現蘭科旗唇蘭屬的一個未知種。
11月27日,在拉薩市林周縣的農業氣象試驗基地,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培育高產青稞種植試驗。
她,扎根基層農業科研第一線,用真情和汗水完成了一項又一項的農業前沿科技研究,為西藏的農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為西藏百姓帶來新的致富門路。
近年來,西藏不僅重視科技創新政策的指引,更致力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體系,發揮科技創新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核心作用。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西藏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顯著進展,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喜馬拉雅山北麓,雅魯藏布江南岸,距離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150公里,有一片3000畝的土地,平均海拔在4440米以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斌及其團隊就在那里種藜麥。
科學家利用我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精確測量了迄今最亮伽馬暴GRB 221009A的高能輻射能譜,并據此獲得了對伽馬暴的全新認知。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1日發布消息稱,該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科研人員在滇西北和西藏墨脫發現6個蘭科植物新種,分別命名為李恒對葉蘭、纖細盆距蘭、麗江盆距蘭、察瓦龍對葉蘭、墨脫鳳蝶蘭和高黎貢柱蘭。
人類用文字記錄歷史,地球則將歷史寫進大自然——樹木的年輪、黃土的沉積、巖石的圈層……其中,冰芯是地球歷史最重要、最客觀的書寫者之一。
近年來,中國不斷通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提高碳匯能力,積極推動POPs履約工作,高度重視其污染防治,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
11月13日至14日,以“科研她力量 共赴新征程”為主題的西藏女科技工作者聯合會綜合能力提升培養培訓班(以下簡稱:培訓)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成功舉辦。
近期,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在日喀則市拉孜縣柳鄉發現了大量羊蹄甲屬葉片化石,這是迄今為止全球發現的最早的羊蹄甲屬化石。
考古學家想了解古代文明時,會尋找文物來完成這個探尋。古氣候學家也采用了類似的方法,他們通過研究珊瑚礁、挖掘海洋和湖底沉積物以及冰川和冰蓋來尋找地球氣候歷史的線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科技系統在政策、項目、資金、平臺、人才等方面對我區給予大力支持,積極開展科技援藏與科技合作,為我區打贏脫貧攻堅戰,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加快創新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近日,記者跟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高級工程師申健勇團隊,在墨脫背崩鄉原始森林開展珍稀瀕危植物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