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紀行|一棵高原紅柳的“新生”
作為“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阿里地區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這里土地貧瘠,大多是砂石地、鹽堿地和戈壁灘,很多植物難以生長。然而在獅泉河等河谷地帶,一棵棵紅柳樹卻迎著陽光傲然挺拔。
噶爾縣獅泉河鎮原本是一片紅柳灘,獅泉河水滋潤了兩岸叢生的野生紅柳群。紅柳又稱多枝檉柳,扎根極深極廣,據稱有“七耐”:耐嚴寒、耐高溫、耐干旱、耐鹽堿、耐瘠薄、耐風蝕、耐病蟲。這里冬季苦寒漫長,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當地群眾曾一度砍燒紅柳取暖?! ?/p>
唐勇(右)正在和同事檢查苗木(1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尚才 攝
1994年,當地正式啟動獅泉河盆地生物防沙治沙工程。飽受風沙侵擾之苦的干部群眾,走向荒原種紅柳治沙。
這一干就到了今天,近30年。
如今,成活率、保存率均超過80%的3萬多畝人工林、6000多畝人工草自西向東將獅泉河鎮密密圍住,像母親的擁抱一樣保護著這里的人們免受沙害。
重慶籍小伙唐勇于2002年來到獅泉河鎮做生意,他在這場治沙攻堅戰中嗅到了商機?!?010年,我找到農業部門,提出想搞苗木種植實驗的想法,政府批了200平方米荒地給我?!被貞浧甬敵醯臎Q定,唐勇雙眼泛著光。
鳥瞰苗木基地(無人機照片,1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聶毅 攝
苗木基地從200平方米、50畝、300畝、600畝發展到現在的900畝,唐勇硬生生將自己從一個門外漢培養成了紅柳“土專家”,并成立了西藏阿里豐城園林綠化有限公司。
“流轉的900畝荒地,都進行了土地改良,也就是換土和追肥?!碧朴赂嬖V記者,2022年賣出紅柳、班公柳、沙棘等苗木50萬株,實現營收500余萬元?!盎剡€聘請了12名本地群眾當管護員,每年育苗季還會招當地臨時工近3000人次,發放工資200多萬元?!?/p>
從砍柳樹取暖到發展苗木產業,一棵棵紅柳樹不僅美化了環境,也成為群眾增收的“致富樹”。
2017年,次仁桑卓和丈夫嘎瑪頓珠從日土縣東汝鄉阿汝村搬到噶爾縣的安居房。2020年,嘎瑪頓珠夫婦受聘成為西藏阿里豐城園林綠化有限公司的員工,次仁桑卓每年4月至10月在苗圃基地當雜工,每月工資6000元,嘎瑪頓珠當門衛,每月工資2500元。
次仁桑卓正在苗木基地勞作(1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檳 攝
“有了穩定收入,我們給新家加蓋了玻璃暖房,還添置了一臺12萬的越野車?!贝稳噬W空f。
如今,作為城市綠化、生態治理和增收致富的主要樹種之一,阿里干部群眾熟悉的紅柳又回來了。
記者在日土縣日土鎮熱角村苗圃基地看到,一棵棵班公柳高大挺拔,相互簇擁著的紅柳樹連成一片?!叭骞步ǔ?個苗圃基地,總面積達2500畝,2023年出售苗木實現營收307萬元,其中80%收入給191戶群眾分紅。相信三年的成材期到了以后,能給群眾創造更大收益?!比胀伶偢刹棵咸鹫f。
看到苗木帶來的發展前景,近年來阿里地區各縣及部分鄉鎮大力發展苗木產業,共建成苗圃基地128個,種植苗木2.29萬畝,苗木產量達218.9萬株。
“敬上一杯獅泉河的清泉水,再獻上一朵六月的紅柳花……”這首阿里群眾人人會唱的歌曲,正講述著紅柳樹與阿里人民難解的情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喜馬拉雅紀行|高海拔供暖讓“學校像家一樣溫暖”
對于在西藏阿里陜西實驗學校讀五年級的益西群措來說,今年冬天格外“好過”。 [詳細] -
喜馬拉雅紀行|“羊寶貝”成為高原“致富新寵”
秋日的西藏阿里,呼嘯而來的寒風,吹走了草甸的青綠,廣袤的高原換上了一片金黃,逐水草而生的山羊,在牧民驅趕下,也踏上了“轉場之路”。 [詳細] -
喜馬拉雅紀行|繁榮重現,從西藏三大口岸看邊貿復蘇
西藏是我國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記者日前在樟木、吉隆、普蘭等三大口岸采訪發現,隨著雙向貨物通關和人員往來的順利恢復,昔日的邊貿繁榮正在重現。 [詳細]